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李璟
為進一步發揮“特色之鄉”地域名片的作用,日前,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出臺《高質量打造“特色之鄉”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將按照“重點支持一批、積極培育一批、整合優化一批”思路,引導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打造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整體提升“特色之鄉”發展活力和影響力。
根據《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到2030年,湖北力爭打造10個在全國知名和20個在全省有重要影響的“特色之鄉”,讓“特色之鄉”地域名片和特色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積極建設63個“特色之鄉”
仙桃享有“中國黃鱔之都”的美譽,擁有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黃鱔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黃鱔產地貿易市場,是全國兩個黃鱔主產區之一。
湖北黃鱔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黃鱔育苗從4月中旬開始,到7月中旬結束,預計將持續3個月。屆時,數億尾鱔寶寶將從這里游向大自然。
近年來,仙桃聚焦黃鱔產業“種、養、加、銷、安”一體化發展戰略,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目前,已構建“種、養、加、銷、安”一體化、全鏈條發展模式,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2024年,“仙桃黃鱔”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226.71億元,并入選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除了黃鱔,仙桃還是全國首個“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近年來,仙桃創新推動非織造布產業“三升級”,全力提升國際貿易競爭力,非織造布制品拓展到涵蓋建筑、汽車、農用工用、航空航天、日常護理等32大類130多個品種,形成全產業鏈優勢,集聚上下游企業2700多家。
仙桃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生動展現了湖北省特色產業發展的整體態勢。
根據《行動方案》,湖北提出將重點支持一批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之鄉,加強政策創設、系統集成,推動產業能級躍升,持續擦亮“特色之鄉”名片;積極培育一批對資源有支撐、發展有基礎、效益待提升的特色之鄉,挖掘潛力,彰顯特色,提升產業發展規模,擴大“特色之鄉”品牌知名度;整合優化一批內涵趨同、地域相近、稱號重疊的特色之鄉,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品牌整合,提升“特色之鄉”競爭力。
具體來看,“三個一批”涵蓋農業、林業、工業、資源、體育、建筑、文化以及動物保護等多個類別。其中,重點支持12個“特色之鄉”,包括潛江中國小龍蝦之鄉、秭歸中國臍橙之鄉、隨州中國香菇之鄉和專用汽車之都、十堰中國商用車之都、仙桃中國黃鱔之都和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蘄春中國蘄艾之鄉、恩施市世界硒都、利川中國涼爽之都、京山中國網球特色城市、大冶中國古建之鄉等。同時,積極培育鄂州中國武昌魚之鄉等19個,整合赤壁中國青磚茶之鄉等32個“特色之鄉”。
八項任務助力特色產業
《行動方案》圍繞湖北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明確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并提出八個方面主要任務,包括明確分類路徑、提升發展規模、打造特色鏈條、推進融合發展、擦亮地域名片、拓展消費市場、挖掘文化內涵、培育專業人才。
根據《行動方案》,湖北將結合“十五五”發展規劃,優化特色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特色產業適度集聚,建成一批特色產業優勢區和示范帶。鼓勵采取“龍頭企業+種養(原料)基地”等模式,促進特色產業擴規模提品質。瞄準行業領域頭部企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精準招商,引進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形成“龍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雁陣梯隊。深化跨區域產業協作,通過“飛地經濟”“反向飛地”等模式,探索建立基地共建、要素共聚、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規模效益倍增。
同時,圍繞特色產業繪制“產業鏈圖譜”,建立核心環節技術攻關清單,重點突破種質資源保護、關鍵工藝升級、智能裝備應用等瓶頸。組建產業聯盟或產業聯合體,促進各類要素集聚,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實施“特色產業+數字技術”融合工程,建設一批智慧農(牧、漁)場、智能工廠和數字景區。鼓勵搭建供應鏈平臺,實現供需匹配、產能共享、質量追溯等數字化管理。
《行動方案》明確,支持“特色之鄉”立足資源稟賦,充分挖掘特色產業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推進農業、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建設一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推介一批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一批經濟強鎮、工業重鎮、農旅名鎮和商貿大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支持實施“亮名片+強品牌”雙輪驅動行動,鼓勵將產品品牌、文旅品牌、城市品牌結合起來,鼓勵將區域公用品牌、特色之鄉品牌等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全方位提高“特色之鄉”傳播聲量。組織“特色之鄉”企業參加進博會、廣交會、鏈博會、農交會、農博會等重點展會,鼓勵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打造著名消費品牌。
為健全機制,《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將高質量打造“特色之鄉”作為支點建設的重要抓手,清單化、項目化推進落實。將建立健全特色之鄉質量監測指標體系,確保“特色之鄉”名實相符。同時,統籌項目資金,對工作積極性高、推進力度大、成效顯著的“特色之鄉”給予優先支持。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