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劉倩雯
今年,武漢將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產業融合。3月10日,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會上發布《武漢市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提出,今年將重點推動大模型向智能體演進,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園區中設立智能體空間,支持智能體加快研發和落地應用。同時重點推動AI+機器人、AI+汽車、AI+PC/服務器、AI+手機、AI+眼鏡五大應用落地。在算力方面,加快武漢市8家智算中心和2家超算中心建設。今年以來,在AI大模型的帶動下,武漢市智能算力平均利用率上漲近20個百分點。
近年來,武漢市在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布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先后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等多項國家級戰略任務。2024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700億元,近三年增速超過30%。
推動AI+產業深度融合
今年以來,武漢新發布了“人工智能十條”,強化了對人工智能的系統性、整體性政策支持。密切跟蹤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態勢,針對產業發展中的應用難、落地難、協同難等難點痛點,武漢又研究制定了《武漢市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該方案將通過“人工智能 +”行動,推進“10+2”工作體系。推進10個領域重點工作,突出2個方面重點支撐,積極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此次發布的《行動方案》以“用數據、建場景”為主線,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到2025年底,武漢計劃實現多項關鍵目標:建設20個垂直行業大模型及其應用;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突破性產品的研發與應用,使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武漢將在基礎通用型人工智能以及工業、醫療、教育、法律、文化娛樂等多個垂直行業,加速智能體的開發與應用。目前,武漢正加快推動20多個行業大模型的垂直應用,并在人工智能產業政策中給予重點支持。
為推動智能體產業化,武漢市正開展首批智能體產品和創新創業團隊的入庫培育工作,并已建立專項服務團隊,統籌協調企業在數據、算力等方面的需求。同時,政府將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全年開展10場以上交流活動,推動人工智能企業與行業企業協同合作,開發工業、醫療、教育、法律、文創等垂直領域智能體,形成武漢智能體產品矩陣。
此外,武漢將打造一批輕量化智能體產品,并在全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推廣應用,實現智能體產品的規模化落地。
重點推進五大應用場景
武漢將重點圍繞AI+機器人、AI+汽車、AI+PC/服務器、AI+手機、AI+眼鏡五大領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與應用落地。
在AI+機器人領域,加快整機人形機器人研發,支持“楚才”系列10款人形機器人實現小規模量產。梳理摸排產業鏈情況,并開展精準招商。
AI+汽車領域,推動整車廠提升L2以上智駕車型比例。加快億咖通、極目智能、華勵智行等智能產品上車應用。建設全市統一的智能網聯汽車服務平臺,實現與交通、交管、城管、城運等平臺數據共享互通。深化大規模智能網聯車輛示范應用,推動公開測試道路里程達4000公里。
AI+PC/服務器領域,加強與國內先進的開源系統合作,推動攀升鼎承、長江計算等企業與大模型企業合作開發AI PC、訓推一體機等產品,搶抓國產化適配機遇,完善軟硬件解決方案,重點拓展金融、政務、醫療等本地部署需求強的應用市場。
AI+手機領域,依托武漢聯想等企業,聚焦AI芯片、傳感器、端側大模型等環節,推動手機向AI手機升級。
AI+眼鏡領域,加快靈伴科技、星際魅族AI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布局,搶占創新發展先機。
在算力方面,加快全市8家智算中心和2家超算中心建設,優化算力調度平臺,今年以來,在AI大模型的帶動下,武漢市智能算力平均利用率上漲近20個百分點。
為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武漢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預算,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算力供給、模型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及數據應用場景開放等領域。其中,對重大人工智能研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單個項目最高可獲2000萬元;為增強普惠算力供給,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的算力服務券,支持中小企業購買算力服務;每年遴選性能先進的垂直行業大模型,并對其研發成本及算力消耗提供最高1000萬元補助;支持建設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與中試平臺,最高可獲1000萬元資金支持;同時,每年發布高質量數據集建設任務專項,推動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建設,最高提供200萬元獎勵。通過這一系列扶持措施,武漢市將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應用落地,推動AI產業高質量發展。
視覺中國圖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