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劉倩雯
近年來,武漢市圍繞未來產業發展,聚焦重點領域,加快前沿技術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3月3日,武漢市經信局發布消息,2025年,武漢市未來產業將重點聚焦未來顯示、先進半導體、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未來新材料、生物制造、腦機接口等細分領域,以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為重要支撐,在關鍵“未來之鷹”企業前沿核心技術突破、主體培育、未來產業先導區創建引領等方面發力,持續推進現有產業高端化升級和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力爭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
50項創新成果助推產業升級
當前,武漢市在未來產業領域已取得50項關鍵創新成果,涵蓋未來顯示、先進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助推相關產業鏈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在新型顯示領域,武漢市大力支持新型顯示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的建設,突破了非破壞性車載智能AI檢測設備等前沿技術,孵化轉化高性能OLED發光層材料等核心技術。與此同時,武漢創維、武漢光電工研院等單位圍繞Micro LED、XR擴展現實顯示屏等方向,實施多項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夯實武漢在新型顯示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尚賽光電、華引芯、珈源量子點等企業也在OLED、Mini-LED、量子點光學擴散板等前沿方向持續發力,進一步夯實武漢在全球新型顯示領域的競爭優勢。
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武漢市聚焦先進封裝技術和高帶寬內存(HBM)領域,實現多晶圓先進封裝技術突破,半導體激光裝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研發面向7nm以下技術節點光刻應用的極紫外相干光源,突破基于玻璃封裝的激光誘導微孔深度蝕刻技術。此外,武漢正組織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湖北江城實驗室、湖北九峰山實驗室等圍繞硅光融合、異質集成鍵合等方面開展產學研技術合作攻關。
在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武漢市將加大對整機制造和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支持優必選、格藍若、科大訊飛、京天等企業在整機制造上實現突破。同時,本土企業斯威特、華威科、科峰智能等將重點攻關電子皮膚、精密減速機、絲杠等細分領域,圍繞人形機器人整機及“大腦”“小腦”“軀干”“感知”等方面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
2025年,武漢市將創建升級5個創新平臺。其中,將升級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中國光谷國際腦科學創新中心創建腦機接口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嘉必優等頭部企業將升級生物制造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武漢還將組建2家專注于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創新平臺,涵蓋光谷華匯、科峰傳動、華威科、衡慣科技、格藍若等鏈上重點企業,并依托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院士團隊,聯合組建2家創新中心。今年,武漢市將推進武大、華科等院士團隊的4款人形機器人整機開展示范應用和小規模量產。
人工智能賦能產業智能化
作為武漢市未來產業的重要增長點,人工智能正加速關鍵技術突破,并推動產業升級。2025年,武漢市將圍繞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人形機器人等方向,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創新生態。
武漢市將支持高檔數控系統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研發新一代人工智能數控系統;推動汽車智能駕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突破C-V2X智能軟硬件、AI智能座艙系統等核心技術;同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將重點攻關汽車具身智能體應用。此外,武漢市將助力芯擎科技推動自動駕駛芯片“星辰一號”進入量產,并針對智能座艙+高速快速路NOA自動駕駛場景需求,開發艙行泊一體化產品。預計2025年,武漢市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形成不少于20項技術創新成果。
2025年,武漢市將重點建設12個園區載體。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就提出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態、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人形機器人等方向,推動光谷人工智能產業園、南太子湖人工智能產業園、漢江灣人工智能產業園發揮產業孵化和集聚作用。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在腦機接口領域,武漢市將支持武漢協和醫院-衷華腦機院企聯合實驗室,圍繞神經膠質瘤瘤機接口、柔性硬腦膜外腦機接口系統、人工視覺、人工腦骨膜等方向開展研究。同時,武漢市將組織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攻關腦信號采集、神經信號處理、腦機接口芯片等關鍵技術,打造2—3項標志性成果,并推動腦機接口電極、芯片、智能康復設備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