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打造“酒”主題工業體驗游、建設“鋪”文化主題古鎮、發揚高蹺文化……
編者按
特色小鎮最近很火。
一想到特色小鎮,大部分人會想到××風情、××水鄉等字眼。但實際上,特色小鎮真正的功能承載,應該是產業。
目前已經出現的特色小鎮,有的門可羅雀,有的純粹商業,特點和缺點都是一目了然非常明顯。
這肯定不是我們想要的特色小鎮。缺乏了“造血”功能,特色小鎮就養不活人,而最終的場景,可能就是逐漸荒蕪。除了旅游風光,除了商業商品,特色小鎮還可以是科技小鎮、制造小鎮、金融小鎮,等等等等。
倘若只有旅游和商業,這種千篇一律的復制,注定不會是特色小鎮的出路。策劃/龍威
□本報記者 張齊琪 見習記者 柳鶯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全國特色小鎮將達到427家。
5月26日,住建部下發《關于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第二批3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在6月30日前申報完成。此前,去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個全國特色小鎮,湖北省有5個小鎮在列。
一般而言,符合標準的國家級特色小鎮,不僅要有當地的風貌特色,還要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在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和疊加效應,成為帶動自身及周邊地區發展的引擎,給小鎮帶來長足發展。
湖北的特色小鎮都有哪些特色,是怎樣建設和經營的,第一批特色小鎮的建設能為第二批提供哪些經驗?帶著這些疑問,近日長江商報記者對宜昌龍泉鎮等特色小鎮進行了探訪。
特色小鎮建設掀起返鄉創業潮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市夷陵區地處渝鄂交界區域,上控巴夔,下引荊襄。而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的龍泉鎮,地處夷陵區東南部,距宜昌東站14.5公里,是宜昌特大城市重要組團,夷陵區域副中心。
6月14日,長江商報記者來到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剛下過雨的山水小鎮空氣清新,河道兩邊的垂柳樹綠意盎然。在當地企業稻花香集團投資打造的旅游項目龍泉鋪古鎮里,數十棟仿古建筑連成一片,整齊地坐落在街道兩旁。工作日里,古鎮的客流量并不多,三三兩兩的游人漫步古鎮,更顯清凈。
古鎮中,一家名為“西施豆腐坊”的民俗小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家小店不大,一共只有70平方米左右,裝修風格獨具民俗特色。“想吃甜的還是咸的?要不要加點蔥花和豆豉?”正在整理店鋪的老板娘李連會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店品嘗剛做好的豆花。
李連會表示,自己之前在深圳工作,因為舍不得家鄉,又聽說家鄉發展得還不錯,放棄了酒店管理的高薪工作,回到龍泉小鎮和丈夫一起開了這家小店。
為了開這個小店,李連會夫妻倆去考察了很多地方,瓷器口、鳳凰都去了,最后花了六個月裝修,前前后后折騰了六遍。對于收入狀況,李連會表示,“掙錢肯定是想的,但是以現在這種狀況的話,想掙錢肯定很難,能自保就不錯了。”
“開這個店就是想把我們的豆制品發揚出去,因為現在在外面很難吃到像這樣原汁原味的豆制品。還有苞谷酒,也是自己家釀的,平時也會拿出來順帶著賣。”李連會對自己的小事業和家鄉的傳統文化感到自豪,準備扎根在這里。
像李連會這樣從外地回到自己家鄉重新就業創業的年輕人,小鎮里還有很多。宜昌龍泉旅游發展公司營銷經理鄧玉梅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她之前在宜昌市內的一家旅行社工作,后來回到了龍泉鎮,“看著自己家鄉發展得還不錯,對這里充滿信心,所以就回來上班了。既能顧家又能幫助家鄉發展。”
龍泉鎮政府旅游辦主任劉蘭玲是中山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家鄉在湖南,分配到龍泉鎮,剛來不久就被龍泉鎮的風土人情吸引。她告訴記者:“光稻花香集團就有一萬多名員工,所以龍泉鎮本地的年輕人基本很少有出去的。”
除了白酒外,龍泉鎮的柑橘產業也是一大特色,滿山郁郁蔥蔥的橘樹給小鎮帶來了無限生機。龍泉鎮白廟村柑橘農戶陳毅俊種植柑橘產業已有十年之久,他告訴記者,龍泉鎮的橘子產業每年每戶產量基本上在50噸左右,因為是特色產業,知名度很高,一般都有固定的客商采收。“產量的話基本上是靠自己控制,平均每年基本上是這個標準。我們這邊有專門收購橘子的客商,我們不用自己拉出去賣。”
文化方面,龍泉鎮是湖北省的高蹺藝術之鄉。劉蘭玲說道:“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創建國家級的高蹺藝術之鄉,現在每一個村都有一個民間藝術團,他們經常出去表演。我們去年參加了很多國家級和省級的賽事,并且都拿到了獎項。雖然高蹺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作為一個鄉鎮,我們龍泉能把這個挖掘出來,而且還有一定的弘揚,我覺得這也是一大特色。”
龍泉鎮資料顯示,2016年,龍泉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49.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325元,城鎮化率68%。
龍泉鋪古鎮打造“三峽不夜城”
宜昌龍泉旅游發展公司工程專員蘇磊是龍泉鋪古鎮的建設者之一,2014年,他和集團工程部委派的幾名辦公室行政、施工人員分調過來,參與建設這個古鎮以及周邊。
龍泉鋪古鎮以“三街、九坊、八十一鋪”的特色空間布局,現有38棟建筑物、兩個四合院、四個城樓、兩個博物館(一個酒文化博物館、一個是龍泉城鎮規劃館)。回憶起小鎮當時的建設,蘇磊非常有成就感。當初人手較少,蘇磊他們幾個人只能分段慢慢來做,“當時我們團隊只有6個人,是分階段建設的,建造古鎮的時候確實很辛苦,有一個月電話費都花了500多元,每天不停地打電話接電話,跟中南設計院那邊聯系,出了問題及時處理。那個時候沒有周六周日的概念,一打電話就要到現場,基本上一直在現場守著。”蘇磊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
令蘇磊記憶深刻的是,古城城樓的拱是圓弧形,全部做的現澆。“工人們自己磨,然后設計出造型,比較難一點,整個城樓建了差不多四五個月。”
2014年12月左右,古鎮的個別建筑物就開始封頂了,完全封頂是在2015年3月份。由于古鎮建筑大多都為木制,因此后期的維護工作也很重要,每隔三五年刷一次漆。“現在我們主要是維護工作,像房頂上的青石瓦片,有的脫落了就要翻新。古鎮里面的一些店鋪裝修、排污也會找到我們。”蘇磊補充到,“排污會排到下面的污水處理站,古鎮現在有三個大型的污水處理池。”
據介紹,龍泉鎮正全力打造以“酒”為主題的工業體驗游,以百里環城農旅融合示范帶為軸線的休閑觀光游,以龍泉鋪古鎮為核心的健康養生游等旅游產業板塊。全力支持龍泉鋪古鎮創建國家4A級景區,期望將龍泉鋪古鎮真正打造成“三峽不夜城”和國內首個以“鋪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景區。
對于古鎮運營情況,鄧玉梅坦言,“我們現在不掙錢,主要是招商沒有起來。”
鄧玉梅介紹,整個古鎮稻花香投資了10個億,目前新的招商政策集團還在審批,到時候出來后可能會給一些優惠,比如免幾年房租等。酒業是龍泉鎮的主業,現在也在向別的方向擴展,例如三峽物流園和古鎮的旅游業。“我們計劃到9月28日商戶要達到70%的入戶率,現在只有20%。”
◎聲音
宜昌龍泉旅游發展公司營銷經理鄧玉梅——
每天都在想怎么吸引人氣
特色小鎮建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自特色小鎮在杭州、貴州等地成功試驗后,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蜂擁而起。然而,在國家發改委的調研中發現,目前的特色小鎮很多缺乏成熟可靠的運營模式,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成本和盈利模式的問題。
現在我們每天都在思考、商討怎么把人氣做起來,怎么去實施方案,方案實施起來會有什么樣的問題?其實我們心里比誰都著急,我們也希望早日做好。稻花香作為一個老品牌,龍泉鎮依托它,但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龍泉鎮,并不只是因為稻花香的名氣。
以前街道兩邊都是居民樓,現在一邊是古鎮,一邊是工業園,看著自己家鄉發展,感覺還不錯。我們龍泉鎮年輕人還是很多的,不存在留守兒童的問題。節假日雙休的時候人流量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五一”、“十一”、端午節這樣的節日。
西施豆腐坊。本報見習記者 柳鶯 攝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