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紅茶出口受限轉內銷,湖北紅茶品牌各自為陣
□本報記者 劉濤實習記者 陳溢波
9月上旬,湖北紅茶第一大鎮(zhèn)涼城利川毛壩鎮(zhèn)已略有寒意。對于來往的茶農來說,季節(jié)變換的寒冷并不算什么,他們更在意的是——茶葉價怎么降了,來年新茶還有好價錢嗎?
9月7日,長江商報報道的《湖北“最貴紅茶”新三板上市懸疑》指出,當地出口歐盟的紅茶被檢出唑蟲酰胺成分,用于精制的毛紅茶價格下降。
針對中國出口歐洲市場的紅茶產品,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盟各國不斷更新和增加新農殘標準檢測選項。
恩施地區(qū)是宜紅茶的主要原料產地,在農殘控制上做足了文章,“基本控制在低于0.01毫克/公斤的標準內”,盡管如此,當地相關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仍無法對接上國外不斷變化的檢測指標。紅茶出口本來利潤單薄,加上農殘受限,很多茶企“不得不”轉向國內市場。
然而,有200多年歷史,號稱中國三大紅茶之一的宜紅茶并不是茶市亮點,湖北紅茶產業(yè)的賣點在哪里?
9月17日,中投顧問食品行業(yè)研究員向健軍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在建設公共品牌時,一方面應該鼓勵區(qū)域內產品走出去,參與全國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要調動利益相關主體齊心協力,共同經營維護公共品牌。
他認為,公共品牌是一種公共資源,品牌經營維護意識差,勢必造成品牌損失。
生產須緊盯標準門檻
今年9月初,長江商報記者在恩施地區(qū)了解到,當地紅茶今年普遍遭遇唑蟲酰胺的困擾,利川市毛壩鎮(zhèn)茶辦負責人肖銀山透露,這一農殘的來源和成因還不清楚。受此影響,用于精制紅茶的毛紅茶原料收購單價降幅約1元,這是當地許多茶農及收購商始料未及的。
當地茶葉生產企業(yè)也遭遇這一打擊,利川飛強茶業(yè)公司負責人卓萬凱向記者透露,其有出口柜被檢出上述農殘因而滯留海關。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fā)現,近年來,一些發(fā)達國家常通過制定茶葉中的最高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擴大茶葉檢驗項目等,抬高對中國茶葉出口的門檻。
2013年2月20日,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發(fā)布消息顯示,歐盟加強對中國5類非動物源食品的進口監(jiān)管,即冷凍草莓、芥藍、干面條、新鮮柚子和茶葉;其中重點加強檢測茶葉農藥殘留,重點檢測項目為噻嗪酮、吡蟲啉、氰戊菊酯等農藥殘留,且抽檢比例高達10%。
2014年8月25日起,歐盟正式提高對中國茶葉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還對中國茶葉增加唑蟲酰胺殘留的檢測。
而這一檢測的增加,讓宜紅茶主產區(qū)的恩施、利川防不勝防。
根據湖北省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王文君、陳瓊在《歐盟最新食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研究》一文中顯示,“2014年7月下旬,歐盟委員會健康與消費者總司公布了最新的農殘法規(guī)修訂結果,修改了第(EC)No396/2005號法規(guī)中有關二氯丙烯、甲羧除草醚、精二甲吩草胺、調環(huán)酸、甲苯氟磺胺及氟樂靈等6種農藥的最大殘留限量 (MRL)”。
歐盟的“綠色壁壘”,體現到中國茶企身上,即出口量下降,企業(yè)出口成本增加。
據媒體報道顯示,2014年中國的茶葉出口量下降了7.5%,這是源于中國兩個關鍵的出口市場,歐盟和日本的需求量下降。
9月24日,長江商報記者向歐盟下轄的健康和食品安全總理事會發(fā)送采訪申請,就農殘限量標準制定等相關問題對該理事會發(fā)言人進行求證,至截稿時止,長江商報記者未收到來自該機構的回應。
中國紅茶須積極參與標準制定
恩施地區(qū)是宜紅茶的原料主產地,其中利川市占據總產量的七成左右,每年出口約7000噸。
利川市毛壩鎮(zhèn)茶辦負責人肖銀山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當地農殘不僅低于國家標準,還低于日本的標準,農殘“基本控制在低于0.01毫克/公斤的標準內”。不過,仍與不斷變化中的農殘指標對接不上。
長江商報記者調查發(fā)現,出口紅茶利薄,完全靠走量(即薄利多銷),加上賬期(指從生產商、批發(fā)商向零售商供貨后,直至零售商付款的這段時間周期)以及國內人工、原料等不利因素影響,紅茶出口越來越難,“機械以及廠房等資產長期閑置也是損失。”
為保住并且擴大歐盟市場的巨大市場份額,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的鄭沐坤先生曾撰文指出,在茶季生產時,首先在必需使用農藥時,應選取高效、低殘留的品種,最好選用一些指標訂得較寬松的農藥品種;其次,應對各產區(qū)的農殘情況進行調查,對出口貨源抽查復驗,以實際工作表明限制農殘的決心;更重要的是,茶企與茶場、茶農聯合建立綠色食品基地,保持穩(wěn)定的合格貨源供給等。
對于歐盟等發(fā)達國家頻出新規(guī)限制中國茶葉出口的事實,有相關專業(yè)人士指出,可采取措施來影響出口目標國家的出口標準的制定,比如加大雙方之間的聯系,讓對方更加了解中方的情況等,來影響或者參與標準的制定,還可以進行協商是否可以對相關標準暫緩施行等。
記者查閱國內外資料注意到,各WTO(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制定技術性貿易措施時,應盡量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技術現狀,避免提出超出國際標準的指標,給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在這個條款下,中國企業(yè)和相關單位如果積極關注,在評議期內向WTO提出質疑的話,也有可能使得他國過于嚴苛和不合理的農食產品技術法規(guī)或標準重新修訂或無法最終生效。
宜紅須當“帶頭大哥”抱團闖關
盡管紅茶出口受限,但是近三年來,國內市場基于紅茶的養(yǎng)生功能的認可,使得大量綠茶企業(yè)轉產紅茶。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fā)現,省內約七成茶企由綠茶轉產紅茶,湖北省內紅茶品牌眾多,有宜紅、楚紅、宜牌工夫、武當紅、襄陽紅和江夏紅等。湖北省內紅茶品牌建設卻顯得各自為陣,曾經的國內三大紅茶品牌之一的“宜紅”品牌更是缺乏張力。
9月17日,長江商報記者來到位于武漢市南京路的宜紅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采訪宜紅品牌建設發(fā)展相關事宜,該公司工作人員稱,要求采訪須經湖北省茶協領導向宜紅公司老總協調。
長江商報記者于9月17日、21日兩次聯系同在宜紅茶業(yè)同一層辦公樓的省茶協工作人員劉早平預約采訪遭拒。
公開資料顯示,“宜紅”有著200年的歷史,是湖北宜紅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宜紅茶業(yè))的紅茶品牌,該公司在最近幾年也開始發(fā)力,擁有5家品牌旗艦店和38個商超專柜,開始征召加盟商模式向外擴張。
宜紅茶業(yè)官網顯示,標準店、旗艦店和會所的啟動資金分別是80萬元、150萬元和300萬元,產品價格區(qū)間40元至4000元之間,定位于中國茶葉領導品牌。
宜紅茶業(yè)2012年注冊成立以來,其命運幾經更迭,此前是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直屬企業(yè),約在去年底由湖北省農資集團接管。
值得注意的是,宜紅茶業(yè)擁有“宜紅”商標所有權,其他茶企不敢越“雷池”半步。記者調查采訪期間,一位要求匿名的湖北茶業(yè)人士向記者表示,“將‘宜紅’歸到一個企業(yè)使用,這是逼著其他企業(yè)‘自立門戶’。”
恩施當地一位茶企負責人更是向記者大倒苦水:“我們最開始宣傳只是加了宜紅兩個字,宜紅茶業(yè)公司提出抗議,我們也沒必要沾這個麻煩。”
“宜紅”商標的爭議由來已久,湖北省農資集團總經理李勇今年3月23日在宜紅茶業(yè)調研時指出,“公司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是商標權的糾紛,集團要求公司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保證品牌利益。”
一位行業(yè)人士指出,最近幾年,宜紅基本沒什么變化,產品角度上缺乏推進,“宜紅要重振,也不容易,因為國際市場上普遍認為宜紅是一種底端的產品。”
長江商報記者調查發(fā)現,湖北省內紅茶公共品牌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的公共品牌,這也間接造成了公共推廣資源的浪費。
9月17日,中投顧問食品行業(yè)研究員向健軍接受長江商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公共品牌是公共資源,政府在建設公共品牌時,一方面應該鼓勵區(qū)域內產品走出去,參與全國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要調動利益相關主體,共同經營維護公共品牌。
向健軍認為,由于公共品牌構成復雜、社會性明顯,子品牌之間的相互協同、品牌使用者自覺維護是有效發(fā)揮公共品牌效應的前提。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研究人員在《中國紅茶的品牌競爭戰(zhàn)略研究》中指出,“我們的紅茶企業(yè)比國外企業(yè)差的不是質量,而是缺少獨立的品牌,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
美國茶之源公司總裁比爾·沃爾頓在一次題為“中國茶葉在美國的發(fā)展概況”的演講中指出,中國國內不同的省份和公司,在同一個產業(yè)內并沒有足夠的整體行為,他們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錢進行整合,共同推進行業(yè)發(fā)展。
歐盟的“綠色壁壘”
2013年
2月20日
歐盟加強對中國5類非動物源食品的進口監(jiān)管,即冷凍草莓、芥藍、干面條、新鮮柚子和茶葉
2014年
8月25日
歐盟正式提高對中國茶葉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對中國茶葉增加唑蟲酰胺殘留的檢測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