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再度出山大打“多元化”牌,卻遭遇十年來首度虧損
有著一臉農民式淳樸笑容的匯源集團創始人、“果汁大王”朱新禮,在2008年遭遇可口可樂24億美元收購失敗之后,又一次折戟。
3月26日晚間,匯源的2014年財報顯示,公司虧損1.27億元,這也是其十年來首個虧損年。
一年多來,盡管朱新禮頻繁推出功能飲料、試水雞尾酒、玩票互聯網、進軍速凍餃子等,但最后事實證明,這些僅僅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匯源主業仍然沒有起色。
“如果2008年交易成功,我們已是千億級公司了。”朱新禮不止一次這樣對外表述自己的心情。這一未竟的收購,已然成為匯源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加上隨后暴露出來的家族式企業管理弊病,職業經理人數次黯然離開,內外交困下,朱新禮也迎來了創業23年來的生存考驗。
為此,去年年末,朱新禮開始在管理上“下功夫”,提出“內部事業合伙人制”,使得每個環節的利潤都直接影響合伙人的切身利益,以此刺激高管積極性。只是不知,朱新禮的這一劑“強心劑”能否帶來起色。
再出山布局多元化
在匯源2014年的年報中,最明顯的是,曾經賴以生存的果汁主業正在衰退。
翻開匯源2013年的業績報告,匯源的百分百果汁、中濃度果汁以及果汁飲料銷售額分別錄得8.7%、38.7%和18.7%的快速增長,但是到了2014年,這三個重要業務板塊的銷售額卻出現了4.7%、-7.8%和-2.1%的增長。
為了挽救業績,半年前朱新禮出手,送走空降兵,推翻“職業經理人”戰略,再度出山掌控企業,并且四面出擊,直接主導匯源的多元化動作。
半年來,匯源的消息不斷:推出雞尾酒;在臨沂投13億元進軍速凍水餃;與互聯網訂餐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定制互聯網專屬果汁等。
而這些只是匯源急速推進其多元業務的“冰山一角”,在匯源幾百平方米的展示中心,產品包括紅酒、有機小米、果酒、紅薯粉條、普洱茶、菌類產品等。
用“折騰”兩字形容此時的朱新禮再合適不過。
2014年10月17日,匯源從新西蘭引進2000頭價值5000多萬元的奶牛進入虎林匯源奶牛示范基地,欲建設現代化牧場。在首期投資3億元的基礎上,匯源還將陸續投資20億元,在當地建設液態奶、飲料生產線、生態農業產業園。
在此前不久,匯源集團的普洱項目生產加工基地也在云南思茅開工,公司計劃投資50億元。
算上其投資28億元的黑龍江尚志樹莓酒堡休閑度假項目,投資10億元的新疆布爾津沙棘種植項目, 出資30億元入股中石化,在山西萬榮的1.5億元養殖肉羊項目……種種跡象顯示,匯源正在不惜重金打造其多元化的“產業艦隊”。
然而,結果卻并不那么美好。
記者粗略估算,匯源的多元化經營投資了近200億元,卻與其上市公司持續下滑的業績報表形成鮮明對比。
收購失敗后遺癥
如果在2008年可以順利將匯源果汁以24億美元賣給可口可樂,朱新禮將成為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之一——這一直是他的理想。拿到這筆資金,他希望能把全部的重心放在匯源擅長的上游產業,而將果汁的生產和復雜的銷售讓給精于此道的可口可樂。
但中國商務部最終為這樁著名的收購劃上了休止符,也打破了朱新禮為匯源構建的藍圖,他不得不重新拾起匯源并不擅長的下游產業鏈。
一位匯源離職高管表示,在可口可樂收購期間,由于被認為雙方銷售渠道存在嚴重重合,為配合收購方案,匯源渠道許多業務員紛紛離職,收購意外失敗后又再次倉促招人,這使得整個銷售團隊“元氣大傷,至今沒能恢復過來”。
“銷售一直是匯源的短板。”朱新禮并不回避。匯源最初在市場執行、市場指標完成方面都不足,可口可樂主要看重的還是匯源的品牌和上游的原料基地資源。當時已被公認的事實是,一旦收購成功,匯源的銷售渠道將被棄用。
可口可樂在國內擁有成熟、廣泛的銷售網,匯源的銷售渠道卻格外薄弱,且過分依賴經銷商,在終端方面乏善可陳。這也是朱新禮眼中造成匯源虧損的癥結之一:“我們在銷售上缺乏系統性,總是遇到什么就做什么,永遠是摸著石頭過河,創新性和系統化是匯源以往最缺的。”
這本是一樁再完美不過的聯姻,但最終卻沒能達成,匯源只能重新扛起自己并不擅長的擔子。自此之后,匯源如履薄冰,七年來多次陷入出售傳聞。
收購失敗后,朱新禮重新調整戰略,先從產品結構的優化開始,然后是對營銷團隊的考核、培訓,渠道的建設,客戶重新打造,一一發起變革。“盡管很艱難,但咬緊牙關,還是一步步挺過來了,因為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身體哪里疼、哪里有病。”朱新禮說。
朱新禮曾表示,收購被否,他又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上市公司中,這并非他所愿。
匯源不得不留守的果汁下游產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你不進則退,再倒退就意味著倒閉。”經歷過輝煌時期,朱新禮比任何人都清楚想要再刷新歷史的難度。
因為一樁未竟的交易,匯源成了民族品牌和飲料行業的象征,這是榮耀,也是枷鎖。賣身不成、欲罷不能,已經年過花甲的朱新禮稱現在自己就像是“拉上磨的驢子,做企業沒有選擇,沒有退路”。
這些年,匯源和朱新禮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會引起外界極高的關注,但焦點總會指向一點——朱新禮是否要賣掉匯源?
早在2013年3月,有關廣州藥業有意認購匯源42%股份的消息就曾見諸報端,即便最后雙方對此失口否認,但依然在資本市場引起不小的震蕩。
同年7月,匯源上海工廠以3億元出售給統一集團。消息一出,立馬引發外界猜測,這是否是匯源的負債壓力太大而要整體出售的前奏。
此后,每當匯源有新動作時,外界普遍解讀為:朱新禮想把“豬”養得更大更肥一點,好再賣出去。收購方的名字也是個個如雷貫耳,從“舊相好”臺灣統一集團,到與可口可樂淵源深厚的大國企中糧。
對于這些傳聞,朱新禮不屑地回應:“我覺得不可思議,廣藥王老吉的人我都不認識,說中糧是最好的接盤者,如果中糧一開始要做果汁,我早就投降了,只要國家干,我就不干了,我服從國家。”
這或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所能給出的最質樸的解釋:他養了一頭價值24億美元的“豬”,雖然后來這頭豬有價無市,但說起來仍舊值得驕傲。
實施事業合伙人制
讓朱新禮頭疼的還有頻繁被外界提及的企業“家族化”管理。
為此,2013年7月,作為匯源創始人的朱新禮卸任匯源總裁一職,新任總裁蘇盈福走入人們視線。在蘇盈福接手匯源時,朱新禮就曾表決心:“哪怕匯源被我新招來的人折騰死了,我也認。”
然而,僅在一年零一個月之后,蘇盈福“殺盡官僚作風”的管理風格在匯源尚未開花結果,即匆匆離場。而匯源則重新起用元老,回歸家族化管理的原點。
擔任總裁僅一年多的蘇盈福,曾承擔著“去朱化”的重任。這一舉動曾被業內人士解讀為:深受家族化困擾的匯源真正開啟職業經理人時代。
起初朱新禮也對蘇盈福寄予厚望并放權。公開報道顯示,朱新禮時代的匯源按照事業部劃分組織架構,蘇盈福上任兩個月后,撤掉了所有事業部,與此同時,蘇盈福將之前的部下收至麾下,并陸續招進30多位管理人員。
但這些新進管理層與匯源原有管理層之間存在不少沖突。2014年5月份,朱新禮對匯源營銷架構進行重新調整。不到一年時間,有意“退居二線”的朱新禮強勢回歸,蘇盈福被“架空”。
作為職業經理人,蘇盈福在匯源果汁的黯然離場并非個例。
朱新禮一直想引進新鮮血液來實現匯源果汁的跨越式發展,十年來,他請過可口可樂裝瓶廠的高管、統一和健力寶高管、瑞典利樂公司中國區高管、國內家電連鎖的高管,但是每次都是敲鑼打鼓決心大,最后卻偃旗息鼓回到原點。
這一次,朱新禮“賭”上了“內部事業合伙人制”,保證每位合伙人在掌權的同時不跑偏,減少彎路,避免了過度放權后的權力濫用情況的出現。
說起合伙人制,實際早已被應用得十分廣泛,2014年更是得到高度發展,目前比較典型的代表有萬科和阿里巴巴。然而,已經年過六旬的朱新禮,還能這樣繼續折騰嗎?
匯源的多元化
●推出雞尾酒
●進軍速凍水餃
●與互聯網訂餐平臺合作
●首期投資3億元建設現代化牧場,匯源還將陸續投資20億元,在當地建設液態奶、飲料生產線、生態農業產業園
●計劃投資50億元,建設普洱項目生產加工基地
●投資28億元的黑龍江尚志樹莓酒堡休閑度假項目
●投資10億元的新疆布爾津沙棘種植項目
●出資30億元入股中石化
●出資1.5億元養殖肉羊項目……
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新禮。東方IC圖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