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國外媒體報道引學者質疑,國內專家認為統計的數據現實意義不大
■據中新社、財經、華爾街見聞等
9月27日出版的《瑞典日報》在8版國際版報道稱,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9月29日世界經濟權力將出現轉變,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將增強政治影響力。
中國幾年內將成最大經濟體
“中國在13年前超過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4年前,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根據世界銀行在GDP項目的預計,周一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國。”文章引述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經濟部門主任羅伯特·博格奎斯特的話稱,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標準衡量各國經濟總量,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水平計算。如果以名義GDP算法,中國在幾年內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報道稱,美國1872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140多年后,美國將被中國代替了。但從歷史長河中看,從14世紀開始的300多年里,中國也曾是世界最大經濟體。
博格奎斯特表示,他猜測中國對于自己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感受應是喜憂參半。一方面中國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中國可能又會擔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說,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一直強調和推動要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的話語權,并批評該組織對發達國家,如希臘,葡萄牙進行經濟支援。如果中國能夠得到更多的影響力,將會改變現在的情況,權力的制衡也將出現變化,“中國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后,會為之帶來政治的權力。”
未來幾年,中國將領軍世界經濟
《瑞典日報》稱,瑞典北歐斯安銀行駐上海辦事處負責人弗雷德里克·海內勒認為,中國已經變成亞洲最重要的市場,但相比較十年以前,中國周邊鄰國將中國如今的快速發展視為一種威脅。他說,中國并沒有在國際社會承擔角色的野心,但中國的經濟發展會給周邊國家帶來一定沖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從一個靜默的國家逐漸興起,這種發展強調自身經濟,而不是給世界帶來不安和麻煩。但現在,這兩種狀況很難同時保持平衡。
報道稱,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徘徊在每年7%左右。雖然較幾年前,增長率略微下降,但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正在走向成熟。該銀行預測,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率會再下降一個臺階,預計2020年會在5%左右,將繼續拉大和美國之間的差距。
博格奎斯特最后總結,如果沒有不可預測的情況發生,估計未來幾年中國將會一直處于世界經濟的領軍地位。長期看,也許印度或印尼會有可能挑戰中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但他認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很有可能會超越美國曾創下的140年的紀錄。
“按照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中國經濟總量在9月29日超過美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瑞典一家媒體日前的一則報道在中國網絡引發熱議,卻受到學者質疑。
世界銀行發布的2011年“國際比較項目”報告指曾出,以PPP(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1年已經達到美國的86.9%。根據近幾年中美經濟增速計算,中國在2014年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世行的“國際比較項目”,每6年一次收集可供比較的價格和支出數據,用PPP來衡量不同經濟體的規模及對比關系。無獨有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2014年經濟規模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達到了17.6萬億美元。
分析
精確到“天”不太靠譜
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說,瑞典媒體作出上述判斷,可能是將全年經濟總量除以365天得出平均值從而計算出的結果,但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在一年里都不可能是勻速增長的,因此這種說法“不太靠譜”。
除了將經濟總量的變化精確到“天”,購買力平價本身也存在高估中國經濟總量的問題。
專家稱,所謂購買力平價是指在基準國的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對比國的等量貨物和服務所需要的本幣數量。舉個例子,同樣一個漢堡,如果在美國賣1美元,在中國賣5元人民幣,那么在比較經濟總量時,人民幣和美元就按照五比一來換算。
中國GDP規模被高估
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比較項目(ICP)此前發布的一份研究結果稱,按照其提出的購買力平價的換算標準,2011年中國GDP為13.5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規模的14.9%,相當于美國的87%。所謂的“中國經濟在2014年超過美國”正是以此為基礎推算出的結論。
但是,這一數據本身就已經高估了中國經濟的體量,“如果按照當期匯率計算,2011年中國GDP僅為7.3萬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只為10.4%”。
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按照ICP發布的結果,中國物價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國價格的54%,甚至比非洲許多國家都還要低。這種對價格的低估導致人民幣的購買力被明顯高估,從而導致GDP規模被高估。
核算過程有夸張成分
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東升也表示,西方選用購買力平價這一算法,看似公平,但在核算過程中有夸張的成分,其實是在制造新聞。目前學界對于人民幣是否被高估尚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用哪種算法,GDP反映的只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量信息而非存量,它并不能真正代表財富的多少。我們能從GDP中看出這一年內這里發生了多少經濟活動,但經濟活動的獲利者是誰呢?GDP無法反映。
翟東升分析稱,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顯示的是中國經濟規模,但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并沒有被測算,因為中國工人辛苦創造出來的利潤很多是流入美國人的錢包,從這個角度來講,西方所統計的顯示經濟實力的數據,現實意義不大。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