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人氣經久不衰卻難以發展,百年老店難現當年風采
■本報見習記者 魏凡
不像其他老字號企業一樣有著專屬的秘方傳承,作為武漢市唯一一家服務行業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長生堂美容美發有限公司(下稱“長生堂”)的百年風雨路程,足以稱得上是一段傳奇。
但近年來,發源地、椰島等時尚美發連鎖店遍布武漢三鎮,歷經滄桑的百年老店長生堂人氣雖然不差,但規模一直沒有壯大。記者采訪發現,自從2000年長生堂進行國企改制后,長生堂面臨著資產和股權不明晰的尷尬。
社會名流聚集地
過
去
1911年9月,一個名為張聚年的揚州人,在當時的法國租界最為繁華的地段(現為中山大道車站路口)掛出了“長生堂”的招牌,這讓中國有了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理發店,也是“長生堂”這段都市傳奇的開始。
長生堂美容美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代芙蓉介紹,當時開業后,“長生堂”開展了三大業務——新婚化妝、推拿按摩、美容美發,由于定位高端人群,常能在該店門口遇見不少政府高官的家眷和社會名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時很多地方不允許燙發,發型大多比較呆板,長生堂的生意較平淡。到了1978年,燙發流行起來后,“長生堂”的生意再一次火爆了起來。
1987年,“長生堂”又引進了德國威娜、法國歐萊雅的產品和技術,這在當時屬于全省第一家。1988年,長生堂還在全省第一個開展了“護膚美容”的業務。“當時長生堂燙頭的價格最低26元,而當時平均月工資才三四十元。”代芙蓉介紹。
1992年,由于獨資企業和外企進入中國市場,“長生堂”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一次危機。代芙蓉介紹,“那些企業以高薪從我們這里挖走了不少骨干力量,當時長生堂的老師傅們大多已經退休,剩下的年輕師傅技術又不到家,出現了技術斷層的情況。最困難時,長生堂甚至在夜市上擺過地攤。”
熬過艱難的一年,長生堂內定了技術職稱考核,首創“優質優價”的模式進行分級定價。又在次年,開啟了“三美服務”,包括美容、美發、美發(婚紗攝影、新人化妝等)等三大業務。代芙蓉介紹,“那時候長生堂接新娘成了當時的一大奇景,預約從凌晨兩點一直排到二天下午兩點。真的是門都快被擠破了。”
她還介紹,這一百多年的歷程中,“手指造型”是長生堂的獨門絕技,僅通過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就可以完美地體現不同風格的發型美感,當時沒有燙發卷,師傅們是用手指盤出卷發來的。
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電吹風引進武漢后,長生堂的手指造型絕技如虎添翼,名師輩出,“現在會這門手藝的都已經很少了”。
股權分散難以發展
困
局
雖然生意不錯,代芙蓉依然感到焦慮,“人工成本、水電費等費用逐年上漲,從2004年以來,投入的資金與利潤僅能勉強持平,甚至會出現虧本的情況。”
一百年來,“長生堂”一直維持著兩家門店,而如發源地、椰島等美發連鎖店卻開遍了全國各地。“長生堂”的婚慶業務雖是武漢起步最早的,現在卻已經停擺,而皇宮、薇薇新娘等“后起之秀”的規模卻日益壯大。
“我擔心如果‘長生堂’不發展壯大的話,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而想要發展,我們又沒有充足的資金。”代芙蓉說,“想找外來資金給我們投資,但涉及到我們公司的一些歷史問題,始終做不大,錯失了很多機會。”
代芙蓉說的“歷史問題”是指,2000年長生堂進行老國企改制,采取了全員持股的形式,300余在職與退休職工都成了股東,但人人份額都不大。
股權分散的局面一直維持到2004年,由政府牽頭,長生堂被分成兩撥,以年輕人為主的41人分走長生堂30%的股權,成立了新公司,扛起了長生堂招牌和室內店面經營。剩余職工全部歸于“萬國理發店”(長生堂的管理機構),并將退休職工的養老、醫保等費用企業存量資產支付。
代芙蓉說,“但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股權分散的問題。”此外,公司資產所有權也并不明朗,以總店為例,一部分房子屬于國資委,一部分屬于企業自身,還有一部分屬于自建。這就讓“長生堂”面臨著一個尷尬——如果有企業愿意投資,發展壯大之后,利潤如何分成、品牌屬于誰?
她介紹,多年前,長生堂也一直想走連鎖經營之路,但以資金不足而告終,“這幾年,‘長生堂’又迎來了一次機遇,開發了護發、護膚植物系列產品,也有一個公司愿意投資,但因為利潤分成問題難以解決,一直沒有進展。
每天接待百余顧客
現
在
對于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發型與衣著一樣,一定要時尚。所以,一些定位于青春、時尚的美容美發店,在一二線城市迅速生長。而一些傳統老店則越來越難見蹤影。但依托著“長生堂”這塊金字招牌,往來于該店的顧客依然絡繹不絕。
日前,長江商報記者在位于中山大道車站路口的長生堂總店看到,四層歐式古典風格的藝術造型店,一樓剪發、二樓推拿按摩、三樓美容護膚。而在四樓,陳列著歷代員工自制的梳子、條剪、牙剪、手推剪等百年間的“老物件”。
“一家三代人都在這里剪頭。從我結婚那一年起,就在這里理發,現在兒媳婦也經常在這里理發。一個月最少來三次,理發師都已經換了幾代了。”一位家住解放南路,今年已68歲的老婆婆是“長生堂”的忠實顧客,“不僅因為技術好,也因為這里有回憶。”
在二樓樓梯間的墻上,掛了一幅名為《頌長生堂世紀慶》的字,落款萬春芝。據了解,萬春芝今年已近90歲,解放前從漢口去了臺灣,十多年前大陸與臺灣能自由往來后,她每年都會回一趟長生堂。代芙蓉介紹,很多老人從臺灣回漢口探親,都會特意找到長生堂來,“這是萬春芝幾年前讓她兒子專門從臺灣送過來的,對這些老人來說,‘長生堂’不僅只是一個理發店,更多的是一種情結。”
代芙蓉介紹,“長生堂”總店每天都能接待一百多位顧客。其中,40歲以上的中老年顧客占了主流,而年輕人也不在少數。
“不僅是我們自己想了很多辦法,有關部門近年來也給予了很多幫助。”代芙蓉介紹,2011年,武漢市商務局發布《武漢市老字號振興工程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從2011年至2015年,該市每年從財政中拿出500萬元扶持老字號企業。
“這一政策讓‘長生堂’喘了一口氣。”她介紹,《辦法》中提到,“經國家及省、市人民政府認定的‘老字號’,并符合扶持資金使用項目要求的老字號企業,均可申報使用扶持資金。”
記者看到,該《辦法》共有8項扶持政策,其中,包括發展連鎖網點、產品研發、產品生產線投放、品牌宣傳、參與大型會展、傳承工藝等,政府均會從500萬的總扶持資金中按一定比例進行支持。
代芙蓉說,“但三年前,武漢的老字號企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現在武漢的老字號企業越來越多,500萬的扶持資金明顯不夠分了。”
專項資金扶持老字號
扶
持
漢口長生堂總店里,前來做頭發的顧客絡繹不絕。本版圖片 本報記者 孫辰 攝
長生堂里陳列的“老物件”。
責編:ZB